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名词解释

2021-04-30点击量:6756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名词解释

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和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风险点 

伴随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设备和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

可单独或共同引发事故(事件)的内在要素、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包括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隐患。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如人员高危作业、吊装物、可燃或有毒气体、压力容器等;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人、机、物、环、管)不安全因素,是第一类危险源发生事故的前提。如人的失误、物的故障、环境不良、管理缺陷等。

重大风险  省安委会文件

风险值超过准则规定标准的风险类型。

风险辨识(危险源辨识)

发现、确认和描述风险的存在、空间分布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分析

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预判,以确定风险等级大小,分析论证现有管控措施的充分性,以及是否可接受或可容许的过程。风险评价的过程也是风险分级的过程。

风险分级

企业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风险可接受程度,根据评价结果划分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风险评估

对风险的总体认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分级、风险评价和管控措施有效性判定的全过程。

风险管控

处理风险的措施和过程。是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的总称。

风险分级管控

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和管控责任。

风险管控措施 

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采取的管控方法和措施。通常包括:工程技术措施、行政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

风险信息   

包括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风险清单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汇总集合。主要包括:作业场所清单、设施设备清单、作业活动清单、安全责任清单等。

风险描述

对风险所做的结构化的表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危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

隐患

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隐患清单

企业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以条理化的形式对相关管理活动的内容进行细化、量化,一条条清晰明细的罗列出管理内容或控制要点的所有不符合项,简单、方便、快捷地反映出动态化的管理痕迹,并能追溯整个管理过程的来龙去脉,更能体现安全生产管理的透明度、开放度和清晰度。

隐患治理 

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隐患信息 

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隐患信息公告、隐患信息报送、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验收复核、摘牌销案、建立台账、闭环管理等全过程记录信息的总称。

双重预防体系

以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为主题,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而建立的安全管理模式。

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双重预防体系是构筑防范安全事故的前后两道防火墙。通过这一系统性的风险管理工程,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一道防火墙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第二道防火墙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双重预防体系评审

通过获取客观证据,确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而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分析研究的全过程。

体系架构

双重预防体系工作文件包括导则、细则和工作指导手册三个层级。

   (一)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

规定企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用标准要求、总体目标和工作程序等。

   (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细则

    规定本行业(领域)企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对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分类分级、隐患治理、信息报告、复核验收、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等工作程序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本行业(领域)常用的风险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控制措施和隐患治理措施的选择与实施。

(三)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学习借鉴本行业(领域)、本区域同类型试点单位的经验做法,制定本单位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工作方法、实施步骤,明确风险点划分、隐患点排查、风险隐患的辨识排查、分级分类准则、确定风险管控措施和隐患治理措施等具体规定,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

 

 

可视资料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应形成以下可视资料:

(一)建立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建立执行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三)建立执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四)建立风险辨识管控清单;

(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六)绘制企业风险分布四色(红橙黄蓝)分布平面图;

(七)绘制岗位作业风险比较四色(红橙黄蓝)比较图;

(八)设置企业重大风险公告栏;

(九)制作岗位风险管控应知应会卡;

(十)岗位事故应急处置卡。

以上简称“3223”体系,即3制度  2清单  2张图 3告知

 

构建流程

双重预防体系构建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人员培训,划分并确认风险点、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编制风险隐患清单、制定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排查治理隐患、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等(工作流程详见附录A)。

(一)机构职责

   1、机构设置

    (1)企业应在安全生产组织架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专门或合署成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领导与工作机构,并以企业正式文件形式明确规定机构和相关成员工作职责。

(2)双重预防体系工作机构应牵头组织各部门分岗位、分工种全面开展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3)原则上企业应自主完成本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但在自身技术力量或人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聘请专家协助开展。

2、制度建设

(1)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开展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的工作内容、程序、方法及工具等,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明确管控层级、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等。

(2)企业应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程序、方法和工具,明确排查范围、排查内容、排查频次及治理验收要求等。

(3)企业应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责任制,明确各级部门和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纳入安全绩效考核指标,并定期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考核。

3、明确责任

(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并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各分管负责人负责各自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

(3)各级管理人员负责负责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双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

4、全员参与

企业应为全员参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创造条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组织员工参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工作。

5、经费保障

企业应保障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和持续改进的经费投入,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专项费用,建立使用台账。

(二)教育培训

1、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1)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知识与能力。

(2)每年对安全管理技术人员至少组织一次风险管理、辨识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知识培训,使其具备正确履行岗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知识与能力。

2、从业人员

(1)开展职工全员安全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双重预防的基本知识、年度和专项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通过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有关法规、标准和制度的要求,掌握本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的知识和技能。

(2)企业应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投入生产使用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常识,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3、外来人员

企业应对进入企业从事服务和作业活动的相关方以及检查、参观、学习等外来人员进行风险宣讲告知,并保存记录。宣讲告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安全规定、作业安全要求、作业活动可能接触到的风险、应急知识等。

重大风险确定原则

以下情形可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

1)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2)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3构成危险化学品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

4)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文档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等内容的文件资料,并建立和保存有关记录的电子文档;涉及重大风险、重大风险和重大隐患时,其辨识、评价、控制措施和隐患治理全程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文档记录包括但不限于: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二)危险源登记台账;

(三)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评价记录;

(四)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五)重大风险管控记录;

(六)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七)隐患排查清单;

(八)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九)重大隐患治理方案等。

 

政策要求

一、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企业要做到“五有”

有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

有全面覆盖的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体系、

有责任明确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有线上线下的智能化信息平台、

有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制度。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企业要做到“五有”,即

要有企业(单位)主要领导负责、专业安全机构支撑、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要有横向到边的全覆盖的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体系,

要有责任明确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要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平台,

要有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五个坚持、五个推进”,即:

坚持示范带动,规范推进;

坚持行业特色,分类推进;

坚持先易后难,有序推进;

坚持破解难题,创新推进;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推进,扎实推进全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扩面提质发展。

 

“五个坚持”,即

坚持示范带动,

坚持专业特色,

坚持先易后难,

坚持破解难题,

坚持政府主导,确保全省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取得实效。